地名,不僅是一個地方的區域印記和識別符號,更是一種文化現象,它承載著居住在這方水土上人們的深厚情感。位處渝東南中部的黔江,山清水秀、地貌奇特、民風純樸、環境優美。尤其是境內的地名,可謂古韻盎然,異彩紛呈,叫起來既朗朗上口,又形象生動;既風趣雅緻,又耐人尋味。
  因山水自然形態而得名
  黔江全境地勢,東北部高,西南部低,山脈與河流呈西南朝東北走向。最高點為灰千梁子,頂峰海拔1938.5米;最低點是黑溪中井河的馬嘶口,水面海拔320米。境內山地屬八面山系,河流為烏江水系。
  自古以來,勤勞智慧的先民,根據千姿百態的地形地貌,命名了諸如一線天、二岍岩、三潮水、四方塘、五福嶺、六子坪、七道拐、八面山、九里坡、十字路、百丈崖、千丘田、萬柳堤、小南海、大石壩、巨家坡等極富詩情畫意的地名。
  在這些地名中,有相當部分的由來頗具傳奇色彩。如一線天,就是因詩而得名的。清代本邑廩生吳連科一日偶游阿蓬江上游的官渡峽,觸景生情,寫下了“入峽疑無路,依山好放船。千尋雲外徑,一線瓮中天”的五言絕句。這個地方從此成為游客常去的景點。
  位於濯水古鎮蒲花河中段的三潮水,因日涌三潮而得名。緊鄰黔江城西北的八面山,因三分八面,地勢險要,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而得名,史載明洪武年間,諒國公曾派藍玉徵蠻至此駐節。在石會鎮武陵居委境內的九里坡,緣自東漢時期,伏波將軍馬援率兵征討“武陵蠻”時,曾在此駐軍而得名。地處黔江老城區唐岩河畔的萬柳堤,是在清光緒十五年(1889年),由時任知縣張九章為抵禦洪水所倡修,併在堤上遍植柳樹,故名。
  上述地名,看似量詞排列,實是自然生態的真實寫照,且分佈於黔江境內的不同地方,有的相距數十公里。筆者有意將其彙集之後細品,方覺韻味十足。
  以植物動物名稱得名
  黔江的自然資源豐富,森林覆蓋率達40%左右。經濟林木主要有柑桔、桑樹、茶葉、油桐、棬子、板慄、生漆、梨子、核桃、李、杏、梅、花椒、蘋果等21屬、29種、116個品系;用材林及其他喬木計42科、90屬、146種,其中銀杏、紅豆杉、水杉、黃杉、香樟、楠木、柏樹、松樹、泡桐等樹種在境內分佈較廣。
  富集的植物,為先民們給自己生產生活的地方取名,提供了素材。楠木坪、楊柳街、桂花村、梅子關、漆樹沱、桐子林、青杠坪、白果壩、李子壩、核桃源、酸棗坪、梨子台、白楊坪、芭蕉溝、茶花村等,均源自於此。古丹興縣城即今黔江的老城區,就建在楠木坪上,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;城區有條楊柳街,街上商鋪林立;湘鄂西蘇區和紅三軍的卓越領導人萬濤,就出生在今馮家街道的桂花村。
  由於黔江有較好的森林植被,為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,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。據《黔江縣誌》載,野生動物多達23目、68科、147種。主要有虎、豹、狐、猴、蛇、野豬、刺豬、麂子、山羊、靈貓、錦雞、鷹、娃娃魚等。此外,還有家養的諸如馬、牛、羊、豬、兔、狗、貓、雞等。因此,就有了馬岩、馬道、馬市角、馬嘶口、馬喇湖、馬耳坡、牛背島、犀牛塘、羊頭山(又名仰頭山)、母豬泉、獅子口、老虎灘、狼山、猴子崖、貓坪、龍門、鳳池山、麒麟蓋、烏龜堡、蛇倒退、老鷹關、烏鴉山、斑鳩涵、老鸛坪、雞公嶺、鴨子台、鵝池、魚灘等地名。這些地名,均各有來由。
  解放前,黔江的交通運輸,主要靠人背馬馱。相傳,居住在今水市至楊柳一帶的富紳,為了自己馭馬休閑,令長工將這一帶的羊腸小路擴寬約一米,故名馬道;馬市角位於城區新華大道中段,舊時為馬匹交易的專門市場;老鸛坪是小南海中的一個島嶼,島上林木繁茂,成群的鸛鳥常棲居於此,故名。
  與姓氏色彩器具相關地名
  黔江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。以姓氏而言,何止百家。故先民習慣將自己的居住地,以姓氏冠名的方式來命名。其中,龔家壩、胡家灣、秦家屋、向家山、彭家村、楊家坳、石家河、龐家溝、謝家寨就很有名氣。據清咸豐本《黔江縣誌》記載:“黔江自宋、元以來,多為龔、胡、秦、向四土豪占據。龔據水寨、胡據峽口、秦據柵山,向據後壩。”由此可見,這幾個苗族強宗大姓在當時的勢力範圍之大。
  黔江的土壤類型較多,水利資源也很豐富。故先民們以自己獨特的視角,採用色彩分類法來為常住地取名。至今仍在沿用的就有紅紗堡、黃溪、金溪、黑溪、白土、綠溪、青嶺、藍田、灰千、紫柏等。其中,黃溪、金溪、黑溪、白土,是當今的鎮鄉名和政府駐地。
  為給一方水土取上一個相對形象的地名,先民們可謂花盡了心思,甚至將當時曾使用過的武器、樂器、生活用具和勞動工具的名稱,也運用上了。在黔江現存的地名中,仍保留著弓箭壩、鑼鼓壩、筲箕灘、磨盆田、罈子洞、箱子岩、轎子頂、犁彎、枷擔彎等地名。  (原標題:品味黔江地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o35iodlf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